甘孜日報 2022年12月09日
◎洛迦·白瑪
王凌義:把愛好變為事業是一種幸福
在眾多的“高原朗讀者”中,九龍籍的王凌義屬于專業人員。目前,他不僅是成都蜀國之聲職業學校的普通話與播音發聲教師,還創辦了自己的聲音工作室。
亞里士多德說過,一切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
對于王凌義來說,他對朗誦的學習最初就是從模仿開始的。
那還是在上初中的時候,王凌義所在的學校舉辦了一次“五四”青年節朗誦比賽,他作為班級代表參加了那次比賽。
“那是我第一次站到學校的舞臺參加這樣的活動,當時,連稿子都是班主任老師給我準備的?!蓖趿枇x說,“一開始拿到稿件,我根本不知道該怎么去朗誦,后來想到一個辦法,就是在網上去搜別人的朗誦來聽,然后去模仿。結果,這一聽,就被那些聲音給吸引住了。那時候我還不懂什么是朗誦,只是一味地去模仿網上別人朗誦的感覺,沒想到最后居然拿到了一等獎?!?/span>
正是那次朗誦比賽讓王凌義從此有了一個播音主持的夢想。高考結束后,他順利考上播音主持專業,開始正式接觸朗誦。
王凌義說,他們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也是模仿老師。
當時,播音專業有一門課程叫《文藝作品演播》。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們挨個朗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朗誦完之后,大家有一個驚人的發現,那就是全班同學在朗誦的情感以及整體節奏的把握上幾乎都是一樣的,若說有什么明顯的區別,那就只剩男聲和女聲的不同了。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王凌義說,“老師說,這樣是不行的。朗誦要去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和意圖,確定整體的基調、情感,不能千篇一律,不能一味地模仿別人,要有自己的個性色彩在里面?!?/span>
“要有自己的個性色彩”——王凌義牢牢地記住了這句話,工作之后,他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也把這一點教給了他的學生。
就像閱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朗誦者對于同一篇文章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其中必定融合了個人的生活經驗。
王凌義認為,朗誦沒有對錯,只有合不合適。他說,朗誦者是二度創作人員,在朗誦時,一定要去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寫作意圖,不可盲目地“一揮而就”,要用坦誠的聲音去表達文本想要表達的意思,這樣才能準確地還原或靠近作者的創作初衷和情感訴求,語言藝術來源于生活,最后要還原于生活,這樣的朗誦才是聽眾所喜愛的。
對于近幾年來涌現的一些關于朗讀的節目,以及出現的大批朗讀愛好者,王凌義說,朗誦可以陶冶情操,是實現有效閱讀、快樂閱讀的最佳手段。如果從小學開始就去培養孩子們的朗讀能力,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這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很有幫助。如果適時再舉辦一些朗誦大賽,對于實現全民閱讀,全民朗讀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許多人說,一旦將愛好變為工作就會失去樂趣。而對王凌義來說,他很慶幸愛好能成為自己的工作。他說,能考上自己喜歡的專業,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幸福的事嗎?